找到相关内容364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“社会性”刍议

    戒新社会运动和慈悲爱心列车等等,藉以提供个体日常生活运动的道德肯定,以隶属于一种强调日常生活的社会改造。这已经为当代佛教福利事业开拓出一个新的视野。[29]   最后需要说的是,如何使宗教成为社会...

    李向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50855480.html
  • 佛教正念的药方

    。课程的基础是爱心,和关心生命的活力泉源,以及觉察力。因此,它才这么流行。我们也安排选修课程,好让他们观察诊所和患者的情形。  当每一个事物都在平衡状态时,身体的内在正当尺度就是健康。所以医学就是在...

    莎朗·沙兹堡、乔·卡巴金著 李孟浩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54155501.html
  • 弥勒净土法门集(2)

    把我们度成功,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心、悲心啊!释迦世尊既关心我们,我们也不能辜负佛陀他老人家的恩德啊!要知道,弥勒菩萨是释迦世尊的大弟子,我们也是佛的小弟子啊!将来弥勒佛下生成佛,化娑婆世界为佛国净土,...

    成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03955945.html
  • “解脱道”与“菩萨道”

    对喜欢的人,供养丰厚,起染爱心;对不喜欢的人,则产生轻慢心。真正的菩萨行者行布施时,对受者不但起慈愍心又皆视之如佛。  像这样,若无法以法空慧来观照施物、施者、受者是空的话,便容易处处执著法相、我相、...

    释厚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51656081.html
  • 论佛教的自杀观

 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  19.《大正藏》卷2,页347上。   20.“时受意解脱”又名“时解脱”或“时爱心解脱”与...

    恒清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95156221.html
  • 人生指南《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,法界梵音》(3)

    无边的烦恼。今日悉皆发露,向十方诸佛,尊法,圣僧全部忏悔。愿以此忏悔功德,生生世世摧折骄慢高幢,枯竭贪欲爱心,熄灭嗔恚烈火,破除愚痴黑暗,拨出疑惑深根,裂破一切邪见之网。修入圣道,断无明根,求大涅槃,...  三地者。欲贪愚痴,急于求成,反而不成;自认持咒圆满,其法圆满。  四地者。等至爱愚痴;法爱愚痴即爱心过重,偏离中道。  五地者。出现了光的海洋。是在生、死面前愚痴;是一味追寻涅槃。  六地者。溶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55705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政治史之沿革简述

    会喜欢或相信这种夸大无知的游戏,或也可称为众生梦寐以求的代偿心理作祟,因此神通广大的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有心人士,就始终乐此不疲,大放厥词,使这种无知、幼稚、无聊、摧残人类贪心弱点、践踏人类善心爱心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757060.html
  • 用六度四摄打造云南企业文化

    你舍的是金钱,得的却是人们的爱心,有爱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。美国有一个亿万富翁认识到:巨大的财富也是巨大的负担和巨大的责任。它只会带来两种后果:不是巨大的好处,就是巨大的灾难。于是,他选择了慈善。在今年...

    众 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74157128.html
  • 试论“万法唯心”

    而表达出来,就成为善的或恶的意思了。身体的动作也一样。如打人,大家公认为是不好的行为,但慈母望子成龙,不得已而打他,实在是打在孩子身上,痛在母亲心上。所以,以爱心为出发点的管教,父母打孩子不能说他是恶...

    释慧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2257240.html
  • 博学家洛桑土登尼玛(当代的米拉日巴)上师简史

    嫉妒心,象这样的地方刹那都不能住”,智者迅鲁珠也说:“常住一个地方,容易生贪心和爱心,人认识多了,容易起爱憎偏向,包中东西多了,容易抛弃身口善业,干脆到生疏的地方去不好吗?”他用这些教训说明他到别处去...

    巴东主 恰嘎·多杰才让 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1557301.html